本文转载自【新消费百人】

对话麟玺创投创始合伙人陈雪涛:
接地气”、“怕掉队”的好学主义者

 

陈雪涛的朋友圈封面,是一张他的背影照片。
照片中的他,戴着一顶鸭舌帽、背着一个硕大的橙色双肩包,在商业街的路口,正大步向前。
采访当天,陈雪涛走进门。深色鸭舌帽、驼色针织衫,肩上是照片中那只颜色抢眼的电脑包。
他扭头看了看,说,这是雷神的笔记本电脑包,我背了好久了。
不光是日常着装简单随性,陈雪涛聊天的风格也非常接地气。无论是十几年前逛中关村电脑城的旧事,还是当天中午在清华食堂吃饭的感想,他尽数跟我倾吐,一点都不藏着掖着。
面对我这样一个文科生“听众”,陈雪涛将抽象难懂的专业信息都拆解成了易于打比方描述的事物,“尖端科技”更新迭代的复杂逻辑,听上去就像是“渴了喝水”“饿了吃饭”一样简单通透。
从BP机到5G,陈雪涛与“智能制造”打了将近20年交道。有人说,他一个人的经历就是半部移动互联网简史。但当我以此发问的时候,陈雪涛笑了。 
“2010年那会我做手机,当时没有人相信手机会取代卡片相机,可是现在呢?连钱包都装在手机里了。”陈雪涛笑眯眯地说。
在他眼里,科技与这世间的万事万物一样,大道至简。技术的演进与颠覆,不过是顺应人们不断更新的需求而已。
“就好比说,十几年前我们压根不会想象到,这么多大学生毕业后会跑去写代码。”陈雪涛解释说。
或许是亲身经历了功能手机K.O.BP机、智能手机K.O.功能手机、移动终端K.O.PC机的种种“残酷对决”,陈雪涛时刻保持着一种谨慎的危机感。
聊天中,他不止一次强调,自己每天都“诚惶诚恐”,生怕跟不上年轻人的节奏,硬生生“掉队”。
他有点不客气地说,很多传统企业的掌舵者,尤其是做实体经济的,他们忽略了网络流量、不重视年轻人的思维,结果发现莫名其妙被“干死了”。
但是一聊到年轻人,陈雪涛的语气马上变了。“小朋友”是他称呼这个群体的常用词,满满的都是宠溺。
“不了解小朋友在想什么,又不甘愿当人梯,光想去教育人家、赚人家的钱,这怎么可以。”陈雪涛脸上带着温和的笑,“我们这些过了气的学问是不值钱的。”
这话让我有些微微惊讶。接下去的一段时间,我“装作不经意”地看了他好多次,而他的表情告诉我,他是认真的。
陈雪涛说,作为一个投资人,他最希望是能和创业者把命运绑在一起。
“如果仅仅是把钱放在一起,上市即结束。把事业放在一起,上市之后可能还会有一些产业链和供应链上的支持,但也仅此而已。倘若是把命运绑在一起,你会发现,这群人,即使是换个赛道依然可以做事情,甚至可以带着下一代人,一起做事情。”
陈雪涛说这段话的时候,眼睛是亮的。可能是因为聊得过久,也可能是因为激动,他的声音有些微微发哑。
我笑着说,怪不得您天天铆足了劲研究年轻人,主意都打到下一代身上了。
正端起杯子准备喝茶的陈雪涛忽然抬起头开玩笑:“投资人就像个茶壶,明明屁股烧得通红,嘴上还要唱着歌,咕嘟咕嘟。”
我们笑得前仰后合。
采访结束后,陈雪涛招呼大家一起合影。按快门前他喊了声“茄子”。
我打趣他,喊茄子的暴露年龄了。
陈雪涛马上认真起来,现场“请教”,现在的小朋友流行喊什么?
我看着他认真的样子,有些感慨:“涛叔”谦谨好学至此,后生们怎可不努力?